如何化解短视频背后的法律风险
2023-05-24

近年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互联网内容传播形式快速崛起,有关新闻宣传、政务民生、品牌推广、社交分享等的许多事件信息都会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和表达,其因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成本低等特点广受欢迎,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现实中,短视频产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短视频平台成为互联网领域侵权的“高发地”,亟需予以正确引导和严格监管,以充分发挥其正向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坚持问题导向,正视短视频背后的法律风险。短视频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侵权现象高发,特别是侵犯著作权、肖像权、隐私权等现象较为普遍。在著作权方面,有不少短视频的内容涉及对影视资源的剪辑、切条、解说、搬运、速看等,这些未经授权的侵权视频不仅破坏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扰乱了视频行业的正常发展秩序。在肖像权、隐私权方面,个人拍摄的短视频中涉及的对象广泛,包括公众人物、普通群众以及各类商家等。根据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侵害他人上述权利的需通过停止侵权、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实践中,有的短视频拍摄者未经同意将他人的肖像和隐私公之于众,有的还通过捕风捉影、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引发了一系列侵权问题和纠纷。其次,网络暴力时有发生,尤其是“人肉搜索”泛滥导致伤害扩大。有的以“曝光”为目的的短视频成为人们卷入“人肉搜索”的重要推手,“人肉搜索”一旦超出必要限度,就会发展成为网络暴力,有的会引发严重后果。最后,滥用短视频曝光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短视频发布者为吸引流量,打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对某些事件进行恶意炒作,不仅对社会价值取向造成严重误导,甚至可能影响到相关企业、个人的正常生产生活。

短视频带有随手拍摄、即时分享的特点,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这就更要求短视频发布者增强法律意识,谨慎行使权利,注意事件的完整性、言论的真实性、评价的客观性,避免断章取义,坚守法律底线,尊重并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环境。

坚持依法监管,加快细化法律规则。民法典虽然对侵犯公民肖像权、隐私权等行为作出了规定,但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方面还不够细化。例如,民法典第999条规定:“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法律条文表述相对原则,目前也没有进一步具体细化的认定标准,因而司法实践当中存在不同认识,个案裁判也尚未统一标准。短视频在何种情况下能够使用被拍摄者的肖像权、使用到何种程度、侵权责任如何分担等一系列问题,需通过立法予以明确。在版权保护方面,著作权法明确视听作品中的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的著作权由制作者享有。因此,剪辑或二次创作他人的影视作品在短视频平台播放,无论是否用于商业用途都可能属于侵权行为。但著作权法同时规定了对作品合理使用的情形,加上短视频制作的形式、目的多样,因而对其进行类型化区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此,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出台司法解释,并通过定期公布典型案例的方式,尽可能明晰“二次创作”的法律边界。

坚持全面监管,夯实短视频平台的责任义务。短视频平台作为提供信息发布服务的平台,应当按照民法典、《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和《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营销平台自律公约》的倡议,深化平台治理,加强行业自律,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用户上传信息尽到管理和审查义务。首先,对短视频的内容要严格审核把关。对于涉嫌侵权的内容应当明令禁止。对于已经上传的明显属于侵权的内容,应当主动采取措施,进行删除、屏蔽、下架等。其次,畅通举报渠道,简化审核程序,缩短审核时间,将侵权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最后,严格落实避风港规则。平台接到权利人投诉侵权的通知后,应当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如果平台接到通知后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则应当与视频发布者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坚持审慎监管,注重规范管理和鼓励创新并重。对短视频侵权行为要依法打击,但也要秉持包容审慎、科学管理的态度,尊重行业发展的规律,兼顾新业态的成长空间,鼓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短视频、自媒体已成为流行趋势的现实环境下,相应的监管不宜粗暴地一刀切。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可通过各种行政手段促使自媒体内容创作者与拥有作品版权的平台进行合作,尽力实现版权权利人、平台以及短视频生产者对作品资源的利益共享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促进创作、传播的繁荣,从而激浊扬清,推动短视频行业乃至整体产业环境的健康发展及完善成熟。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本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服务热线

40087-90508

联系电话:40087-90508(15191587797)

电子邮箱:hengruifalv@163.com

公司地址:西安市雁塔区翠华南路佳和中心B座13层

扫码关注
公司二维码

Copyright © 2021 陕西恒锐法律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09767号-1 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图标.png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724号


 


联系

40087-90508

邮箱

hengruifalv@163.com

微信

hengruifalv@163.com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